重慶酒業觀察 與啤酒銷售五五開 預調酒再次爆發
最近,有業內人士向WBO烈酒商業觀察透露,一款名為“動力火車”的預調酒在廣西南寧的夜場銷售中已經與啤酒分庭抗禮,占比達到5:5,而在南寧以外的廣西其他夜場渠道甚至能超過啤酒,達到6:4。此外,另一個預調酒品牌“WAT”最近也獲得千萬人民幣的Pre-A輪融資;三得利旗下預調酒品牌“和樂怡”2020年銷售額相比2019年同比增長超過30%;RIO母公司發布2020年度業績預稱,預計2020年全年凈利潤為5.11-5.56億元,同比增長70%-85%……預調酒領域似乎迎來了又一個春天。
預調酒擠占啤酒市場份額,得益于形成良好的商業循環
據廣東佰匯飲品有限公司董事長劉若夏告訴記者,啤酒這幾年流行清淡風,口感越來越淡,酒精越來越低,價格也越來越透明,渠道利潤越做越低。預調酒是在這個大背景下崛起的,它一方面補充了啤酒的不足,在消費體驗上,給人興奮、刺激、愉悅的感受,滿足年輕人尋求放松娛樂的需求;另一方面,消費場所、經銷商的經營利潤比啤酒豐厚很多。因此形成了消費者愿買單、經營利益鏈各方普遍有較高收益的良好商業循環,在夜場渠道逐漸擠占啤酒份額也就順理成章了。 四川漢諾威酒業董事長呂斌表示,目前預調酒只是在局部區域市場的夜場渠道有所突破,這既得益于年輕消費群體、尤其是00后消費習慣的改變,但更大程度上市源于品牌方與店家力推某個品牌的某幾款產品,消費者并無太大的選擇權,更多的是被動接受。
渠道銷售嚴重“偏科”,有預調酒企業今年注銷
目前預調酒的主要消費場景還是夜場渠道,劉若夏表示旗下的藍精伶品牌基本都是在夜場銷售,白場幾乎為零;呂斌也表示旗下的炫彩品牌有70%的銷量是靠夜場渠道實現的。劉若夏談到,反觀預調酒在大流通渠道,并沒有出現革命性的產品,目前還是銳澳一家唱獨角戲。他認為根本原因還是產品力問題,目前市場是靠廣告拉動,不是產品自身驅動,消費者自覺重復消費幾率較低,即使“動力火車”嘗試另辟白場渠道,包括網絡渠道,也效果平平。事實上,在預調酒火爆的時期,多家白酒和食品企業都曾涉足,五糧液、瀘州老窖、水井坊、古井貢、洋河、匯源、黑牛等企業都曾推出過相關產品,目前在市場上都難覓蹤影。今年1月,瀘州老窖發布公告,注銷子公司成都天府熊貓百調酒業有限公司和瀘州百調同道大叔星座酒銷售有限公司,這兩家子公司正是當初布局預調酒領域所成立的。
同質化嚴重,是國內第一波預調酒熱破裂的原因之一
對于國內第一波預調雞尾酒熱破裂的原因,野村東方國際證券新近發布的《中日比較:日本酒類對中國市場的啟示》(簡稱:《啟示》)認為包括:1、消費者教育不充分,未形成習慣性飲用及復購的需求;2、企業盲目扎堆,產品同質化嚴重;3、假貨泛濫,預調酒產品的口碑下滑。對此,劉若夏也深有感觸,他告訴記者“預調酒經過多年的市場競爭,也拼成一片血海。廠家、品牌如雨后春筍般冒現,價格越做越低。”對于解決辦法,他表示只有在保證品質的基礎上加大研發投入,不斷創新。呂斌也表示預調酒同質化現象目前看來不可避免,目前炫彩采取的是在配方和口味方面不斷進行嘗試,他認為必須持續對品牌進行賦能,企業才能在未來的預調酒市場占有一席之地。《啟示》則強調,品牌方和商家需要通過重視消費者教育、培養飲用場景、加速銷售渠道多元化以及推動養成佐餐酒文化等精細化運營方式,來推動預調酒在國內市場的第二波熱潮。
借鑒日本市場,中國2035年低度酒市場規模有望增至2583億元
在國內,盡管預調酒產品同質化嚴重,并在渠道方面嚴重“偏科”,但這也暗示著國內市場仍具有巨大的開發潛力。據歐睿國際統計,2019 年日本、澳大利亞、美國的預調酒占酒飲料銷量比重已達到16.6%、8.1%和4.5%,中國預調酒銷量占比僅0.2%左右,市場滲透率較低。《啟示》中提到“日本酒企近年通過罐裝低度調制酒(RTD)成功打開正遠離酒精的年輕男性及廣大女性飲酒者的市場,中國從未接觸過酒精的人群遠高于日本,低度酒有望成為培育中國潛在飲酒人群、使飲酒走向剛需化的‘敲門磚’,參考日本RTD自2001年以來的普及態勢推算,中國2035年低度酒市場規模有望增加至2583億元。”